第249章,是好?还是坏?(2 / 2)

手上的好货。

他也并没有夸大其词的胡说。

早在1806年的时候,德国的化学家泽尔蒂纳便首次从鸦片里面提取出了吗啡,并且还将其作为了鸦片的替代品,制作成了比鸦片药效更好的止痛药。

头痛怎么办,来一片止痛药。

感冒怎么办,来一片止痛药。

身体疼怎么办,来一片止痛药。

直到被发现具有成瘾性,在那之前,止痛药简直就是一个万能药,在欧美世界广为流传。

甚至在被发现了具有成瘾性之后,医药集团还大肆生产,并且派人游说政府,想方设法的推迟立法。

这种基因,也许也就是二十一世纪,作为毒品之一的大麻,在欧美没有被禁绝,反而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。

回到正题。

吗啡在二战中,被各国军医作为镇痛剂大量使用。

美国则更进一步,医疗兵能直接在一线为伤兵有效注射控制量的吗啡。

是由于美国公司施贵宝,在二战中的研发成果,而为受伤的前线大兵们带来的福音。

战争中常用的吗啡皮下注射器,像一个迷你牙膏管,内有32毫克的吗啡。

管口密封,前装一个双头针管,使用时下按针管以破封,然后进行皮下注射。

注射完毕后将注射器别在伤者的领口,以便计算吗啡用量,防止产生用药过量。

事后两百多万人成瘾,证明不是说你想控制就能控制的。

然而都知道会成瘾,为什么还会使用呢?

战场是非常的无情和残酷的,没有吗啡,士兵可能忍受不住疼,挣扎拉扯伤口造成更大的伤害,或者直接生生疼死了。

自从有了吗啡之后,不管士兵在前线受了多重的伤(当然,若是那种伤及内脏要害的重伤,谁也无力回天)。

只要是还有那么一口气在,便能用吗啡暂时保住性命。

再加上其止痛的功效非常好,所以大多数重伤员都能撑过这段最危险的时期,直到被送往后方的战地医院接受治疗。

不用是个死,用了可能就活下来,相信谁也不会选择死亡吧?

美军吗啡普及开来,用量很大。日军也掌握了这项技术,但一般不会配备前线,只会用在医院。

袁朗解锁了吗啡的图鉴,但出于某种考虑,他只给八路的医院少量的,用来做手术止痛用。

此时拿出来,要说没有用他来祸害一下日本人,那绝对是假的。

这东西控制不当,就容易成瘾,其危害性极高。

比鸦片还厉害。

中国人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,就是因为鸦片。

这一教训,是个中国人就不能忘。

用来反向出口祸害一下日本人,袁朗没有半点心理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