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五章:宁为鸡头不为凤尾(1 / 2)

大时代1977 宁中南 64 字 2021-07-05

从年前准备,到开学后正式筹备,将近九十天时间,全国大学生联合刊物诞生。

整个三月,一直在不断打磨,终于出炉。

沈一舟如愿以偿,当上全国编委会总编一职,副总编,由华北区的清华大学、华东区的复旦大学、华中区的江汉大学、华南区的中山大学、东南区的厦门大学、西南区的西川大学、西北区的西北大学、东北地区林吉大学77级中文系学生担任。

副总编名额有限,就上面这么多学校的几个人,主编名额也有限,和副总编差不多。

但编委委员,可就不限量,一所学校有一个。

之前的《青年文摘》,因为读者协会,理工科男生略多于文史科,现在反过来,文科终于占据优势。

不过各校的读者协会社团成员,还是中流砥柱。

全国编委会主要起统筹作用,编辑刊物的基础部分,其他部分还是由各地市、各学校负责。

比如,全国编委会下面有北平编委会,北平地区所在大学,不分文理,学生作为各校代表可以广泛加入,共同编辑具有北平特色的《青年文摘》地市部分。

下来也是一样,各学校文学社团和读者协会,也可以编辑具有本校特色的《青年文摘》学校部分。

尽可能的求同存异。

运作模式,与之前的《青年文摘》一模一样,各方面设置的栏目板块也大同小异,编辑风格并未有多大变化。

同样的,林晓光连载的几部小说,依然出现在上面。

唯有主打作品,换了人。

全国大学生联合刊物出炉,也就意味着《青年文摘》全国编委会筹备委员会解散,林晓光的副主任一职,也成为了过去式,他现在是八名副总编之一。

八个人中,只有他是理工科大学的。

因为清华的招牌,很多理工科大学,都将他视为最后的希望,不至于《青年文摘》被文科独占。

其实他已经开始不想做这个了。

首先是忙不过来,然后才是各种方面的原因,他想找个人替代自己。

俗话说,爬得越高摔得越惨,沈一舟爬那么高,会不会摔下来不一定,但摔下来,绝对有人在下面垫垫子,其他七位副总编,他不知道具体如何,不过就他自己而言,绝对没有垫子。

不仅如此,他摔下来,祁明远和邵小兵之流,还会过来踩两脚。

如果单纯只是踩两脚也就罢了。

一手创立《青年文摘》,林晓东当然希望它能走得更远,可是当权力掌握在别人手中,他无法决定走向何处时,那么多人推着它前进,《青年文摘》便失控了。

高速公路上,失控的货车,结果如何,可以想象。

林晓光感觉危险了。

他总有种“眼看他起朱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”的感觉,这七所大学出来的七个副总编,都特么的不安分,想着要搞事情啊。

4月刊发行面试,从北平走向全国,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大学生面前。

林晓光趁画片的事告一段落,恰逢周日,便找到赵子瑜。

他做八名副总编之一,能不多事尽量少做事,沈一舟也体谅他,给他的都是闲工作,赵子瑜作为八名副主编之一,倒是兢兢业业,全国编委会、北平编委会、清华编委会三处跑,忙得脚不沾地。

这一个月他有事在忙,赵子瑜更在忙,两人聚少离多,冷静一段时间,终于可以坐下了好好说话了。

他的茶具搬到中关村生产基地,编委会教室没有他的东西,两个地方都不适合,正好前些天他叫人做了一套带桌的鸳鸯锅,便请她到四合院做客吃火锅。

原本以为人比较多,至少林晓芸会在,到了之后,她才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。

“她们呢?”赵子瑜脱下外